|
关于非经常性损益。
审核问询回复显示:
(1)发行人是以原创设计为核心竞争力的服务型贸易商,主要为全球中大型零售商和中高端品牌商提供特色家用纺织品、家居服饰和特色面料产品;
(2)受新冠疫情影响,发行人 2020 年新增医护产品业务,对应收入为74,009.18 万元,占全年主营业务收入比例为 41.33%,其中医护产品收入主要集中于 2020 年上半年,占全年医护收入的 82.49%;
(3)发行人于 2020 年末所持有的口罩产品在期后出现滞销的情形,其存货成本低于可变现净值,基于谨慎性原则对口罩产品全额计提存货跌价准备2,552.70 万元。
请发行人补充说明医护业务是否应作为非经常性损益处理。
请保荐人、申报会计师发表明确意见。
【回复】
一、请发行人补充说明医护业务是否应作为非经常性损益处理。
根据《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解释性公告第 1 号——非经常性损益(2008)》的规定,非经常性损益是指与公司正常经营业务无直接关系,以及虽与正常经营业务相关,但由于其性质特殊和偶发性,影响报表使用人对公司经营业绩和盈利能力做出正常判断的各项交易和事项产生的损益。
1、医护类业务与公司的主营业务相关
根据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公司所属行业为批发业(分类代码:F51),细分行业为纺织、服装及家庭用品批发(分类代码:F513)。公司医护类业务中所销售的口罩属于产业用纺织品中的防疫用纺织品,与发行人的纺织、服饰和面料类产品同归属于纺织、服装及家庭用品的批发,与公司的主营业务相关。
2、医护类业务不属于性质特殊和具有偶发性的业务
2020 年新冠疫情在欧美地区爆发后,防疫物资紧俏,公司的既有客户具有大量需求,如 Target、Walgreen 等企业,口罩本身即是其销售范围内的商品。因此,三问家居充分发挥供应链管理优势,积极组织防疫物资货源,既满足了客户的迫切需求,增强了客户对三问家居的信任,也获取了一定的利润。从客户角度看,2020 年度,发行人的医护类产品收入来自于原家纺、服饰和面料类客户的占比为 76.10%,新增客户也主要来自于既有客户的引荐。因此,医护类业务属于发行人因既有客户派生需求而产生的正常业务拓展。
公司所销售的医护类产品以口罩产品为主,许多口罩生产商同样属于家纺、服饰供应链内的企业,如上海纺织时尚定制服饰有限公司、卡宾服饰(中国)有限公司等,发行人凭借在行业内的供应链管理能力和供应商资源拓展,根据公司审核流程对新增医护类产品供应商的生产资质进行审核,在短时间内建立了医护类产品合格供应商库,体现了发行人供应链管理的优势,属于在公司既有业务模式和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业务拓展。
因此,公司在报告期内开拓的医护类业务主要基于既有客户资源和积累的供应链行业资源,与发行人的家纺和服饰业务存在一定协同效应,公司无需另外花费大量额外支出开拓采购和销售渠道,属于同一主营业务下细分品类业务的变动调整,医护类业务不属于与公司正常经营业务无直接关系的业务,也不属于虽与正常经营业务相关,但性质特殊的业务。
3、发行人医护类业务收缩系基于市场客观需求变化的正常调整
2020 年下半年后,医护产品供给紧张的形势逐步缓解,新生产的口罩产品的质量和性价比都更高,而发行人 2020 年末库存的口罩的质量较低,预期难以实现销售,因此对该批口罩全额计提了减值准备。而对于医护类业务,发行人预计销售规模将随着国外疫情的缓解、客户需求下降而有所下降,业务逻辑与公司非医护业务一致。
4、其他上市公司或拟上市公司对口罩业务收入未认定为非经常性损益。
通过查询其他上市公司或拟上市公司的公开披露信息,其对新增口罩业务收入是否认定为非经常损益的情况整理如下:
上述案例将疫情期间新增的口罩业务收入根据与主营业务的相关程度,归入主营业务收入或其他业务收入,但均未将其认定为非经常性损益。
综上,发行人新增医护类业务与公司的主营业务相关,按照会计准则规定计入主营业务收入,不属于应计入非经常性损益的项目。
请保荐人、申报会计师发表明确意见。
(一)核查过程
1、访谈发行人实际控制人、医护类业务负责人,了解发行人拓展医护类业务的背景和原因,了解 2020 年口罩市场供需关系的变化;
2、查询《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解释性公告第 1 号——非经常性损益(2008)》中对非经常性损益的定义,分析复核发行人医护类业务的会计处理,是否符合规定;
3、查询同行业公司新增医护产品相关业务的案例,归纳案例中公司是否将新增医护产品业务计入非经常性损益;
(二)核查结论
经核查。保荐机构、申报会计师认为:
发行人新增医护类业务与公司的主营业务相关,医护类业务不属于应计入非经常性损益的项目。
|
|